求一篇有关"青年毛泽东求学之路"的文章.2500字左右!!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9/18 05:42:53

青年毛泽东的求学之路

回眸上个世纪,一代伟人出现在我们面前,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。毛泽东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为一代伟人,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三,建立了一个民主的人民共和国,他的经历不仅代表着近百年的中国辉煌历史,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
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青年毛泽东在一师的求学之路。 1914年春,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第四师范,第二年春,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。他们这批春季始业的学生,和原一师秋季始业的学生同编入一个年级。毛泽东先被编在预科三班,后转入本科第八班。在预科班和本科一、二年级时,由袁仲谦先生担任国文课的任课老师。袁先生常对别人说他班上有个学生叫毛泽东,字润之,文章和书信常以“廿八画生”署之。他写得一手好文章,每回国文考试必夺文章魁首。袁先生赞叹,他执教以来还从未遇上过文章做得这么好的学生,认为毛泽东将来必有“大造”。 1916年春天,毛泽东升入本科一部三年级,他所在的八班的国文教师,由袁仲谦改为易培基担任。在此后两年半的教学生活中,毛泽东以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知者的形象,留在他的老师———易培基的心目中。 最令易培基感到惊讶的是,毛泽东对学习文史哲的那份兴趣,简直到了痴迷忘我的境界。毛泽东给易培基总的印象是:酷爱读书,但不喜欢读死书,死读书。对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,凡是喜欢的就一丝不苟地去钻研,不喜欢的就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力气去学它。因此,他的图画课常常不及格,英语成绩较差,算术也不太好,但国文成绩的确是出类拔萃的。他对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以及西洋哲学特别感兴趣。一部《史记》不知阅读了多少遍,《离骚》出口成诵,手抄杨昌济先生翻译尚未出版的《西洋伦理学史》七大本,研读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十万字的《伦理学原理》,竟写下了一万二千余字的批注。

易培基还发现,毛泽东不仅品学兼优,还具备成大器者应有的特质。毛泽东绝非那种唯唯诺诺、老实听话的学生,学校的规矩往往在他身上失灵,但他天生一派沉雄的气质,谦逊质朴,待人温文尔雅,彬彬有礼。每逢集会时,无论是做主席或当听众,他都不轻易发言,尤其没有冗长而庞杂的演说。在大家纷纷议论或有激烈争论的时候,他常常先静静地倾听,尔后才开口作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。他与同学相处,从不开无谓玩笑,更未和别人发生